第313章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新明一五六七第313章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张朝将书信递给张学颜,因听闻张朝这吐槽式的言语颇为忐忑的接过张朝递来的书信;此时张学颜一边看阅着张朝递来的书信,一边听着张朝的话语道:“俺答果真是老了,老得居然想起为自己修一座城来安享晚年了!”

    鲍崇德接过张朝的话语用一种诧异的语气言道:“俺答又要建城了!前几年他不是在赵全等人的撺掇之下就开始了他的王城建设了!怎么?他还不满足又要修建新城了吗?”

    张朝笑道:“他既然愿意修就让他修去吧!这样,他就没有更多精力来找我大明的不快了!他不是想要水泥吗?送给你是不太可能的,但可以原价卖给你!不仅如此我还可给你一批能工巧匠去帮助你修建!”

    听闻张朝与鲍崇德对话,在结合自己手中的书信;张学颜在大致浏览了书信便已经知晓这封来自于镇虏卫的书信所言之事。俺答借着此次朝贡互市之机,遣派使者去往镇虏卫期望能求得修建房屋及城池的利器——水泥。都知道这水泥是出自眼前的这位王爷之手,没有他的准许镇虏卫的龙天自然不敢将这东西出售给俺答。于是,写书信告知;并谈及了他对此事的一些看法。

    对于张朝的这话,鲍崇德有些担忧道:“王爷!下官有句话不知当言否!”

    听闻鲍崇德这带有担忧的话语,张朝转眼笑道:“崇德!本王何时让你们不能表述你们自己的意见了呢?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鲍崇德道:“王爷,我认为此事还需谨慎对待!水泥乃出自王爷之手,放眼天下没有人能比王爷更了解其属性及功效。要是俺答将其用于城墙修筑,那如果有朝一日我们前出漠南这城势必会给我们带来不小的阻力!”

    一听鲍崇德这话,张学颜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幻听了。现在这九边夷狄之敌都还没有整明白,鲍崇德就敢在此提出前出漠南的战略。再看张朝一脸微笑地看着鲍崇德,似乎他并不反鲍崇德之言,而是报以一种欣赏的态度来对待鲍崇德的这番话。虽然不知道张朝究竟有没有这种想法,但他所做之事已经很清楚地诠释了他心中所想。这令张学颜为张朝远见表示折服及钦佩。

    而这时,鲍崇德仍在陈述其对此事的看法:“郑国渠不仅没有让秦国被拖垮,反而使得秦国更加强盛。而今,王爷想借俺答修城来拖垮土默特;这就好比当年韩国想借郑国去为秦国修渠借此拖垮秦国,但最后落得事与愿违的下场!”

    听闻鲍崇德说完,张朝只是淡淡一笑;转眼看着张学颜道:“张大人,你对此事怎么看呢?”

    张学颜听闻张朝的询问,将手里的书信双手奉上递给给张朝:“鲍大人之言,龙大人在给王爷的信中也曾提到。对此下官不做任何评价,下官就谈谈下官对此事的一点己见。王爷既然你如此明史,下官想王爷对这草原上的夷狄逐水草而居的习性定是明了于心。”

    “想这草原上夷狄最大的特点就是行踪飘忽不定,而使得中原王朝对他们的战争往往收效很小。中原王朝在对这些草原夷狄的战争不能确定其主力而使得对其征伐往往是劳师远征。不仅劳民伤财,还弄得个民怨沸腾。而今,俺答放弃了以前那种游牧生活;而学着我大明修城筑墙定居而生。如此,便给我们以直捣黄龙的机会!”

    张朝听闻张学颜这话,笑着点了点头道:“张大人所言甚是!古往今来我中原王朝对北方草原游牧部族的战争,最难点便如刚刚张大人之言也!虽说这些草原游牧民族在表面上看似居无定所,但实则这些游牧民族都有着各自的秘密定居点;但这些事关部落生存的秘密是不足以与外人道也。”

    “而不明所以的我中原王朝则把游牧部落为了保护草场在其所属草场之间的迁徙认为是居无定所;则体现了我们对游牧部族不了解,如此我们中原王朝的人就显得很无知的。所以我们中原王朝在征伐漠北草原的游牧部族时往往会因迷路找不到游牧部族的驻军牧场。而中原王朝由于不了解当地那些水肥草美牧地的分布信息而不能在当地得到给养以此来达成以战养战之策。相反那些游牧部落则可可以利用骑兵机动性再其熟悉的地理环境中坚壁清野。”

    “而今俺答主动要放弃他们的优势,而开始追寻我中原这般的定居生活;我们有为何要反对呢?相反我们应该大力支持俺答的这种想法。有了城,便有了固定的生活;有了固定的生活便需要人来守护及维持。如此,假使俺答今后想与我大明为敌;他也的想想他幸幸苦苦建立的这座城。正所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也是中原王朝在面对草原游牧的无奈。”

    鲍崇德点了点头道:“听闻王爷及张大人之言,我或多或少对这俺答建城之事表示理解和认同。”

    张朝笑道:“不仅如此,我们还要鼓励这些游牧部族像我们一样慢慢地舍去其过去的生活方式及习惯。慢慢地使这草原上的游牧部族过上像我大明子民一样的生活,如此便可靠着我大汉民族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将这些草原部族慢慢同化。就像‘五胡乱华’时期鲜卑的孝文帝那般放弃自己民族的一切最终被我大汉族所同化。因此,要想做到这一点;那就得使其认同我们的文化;我大明属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的最大一个特点便是定居。既然,俺答他想修城,我们为何不出手助他一下呢?”

    张学颜虽然深感张朝这话有点牵强,说什么用文化感召这些蛮夷;如此那为何几千年来我中华周边的蛮夷还是层出不穷,赶走了一族,马上便会有新的部族崛起于草原之上。但转念一想,发现张朝的话有带有几分道理。但有诚如张朝之言,只有让这些蛮夷定居下来如此方能彰显我大汉文化的优势。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制,再到前元凡入主中原的蛮夷最终要想统治这片土地,那他就得想我大汉文化低头。而今,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在周边蛮夷还未对我大明构成实质威胁之前;将我大明之文化传播到这些草原部族中去,让她们在我忠孝仁义德的感召下臣服于我大明,最终被我大明所同化。到底天下一家,又何来这许多纷争与战事呢?

    就在张学颜走神的时候,张朝话语依然在张学颜的耳畔回荡道:“想让他们像我大明这般全部民众都过上定居的生活这显然不太现实。但能入住城镇的人想来都是他们的一些高级将领及官员。如此时间一长毕竟会带来许多问题,甚至造成部族分离,到时,便是我坐收渔利的时候。当然,这一切都只是我想象而已;但这一切也不是不可实现的。只要我大明有足够的号召力,就想汉唐那般;再现万邦来朝的盛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这时,徐岩来报:“王爷,城外来了一支运粮的商队;被守城的卫官给扣下了。”

    张朝转眼看了一眼徐岩道:“知道是哪里来的商队吗?”

    徐岩道:“来人自报为山西张四教的商队。”

    张朝看着张学颜道:“这晋商的鼻子还真灵,我刚刚发现了铁矿;他们便蜂拥而至,都想在这次开发辽宁中得到些实惠。徐岩你先去让守城的卫官将他们放行入城,我呢找个时间去见见他们,以此感激一下他们对朝廷及我们辽宁布政司的支持!”

    张朝重商这个张学颜在山西做官的时候便以有所耳闻和亲感。作为正统科举出仕的张学颜对张朝这种重商的态度亦或者政策有点不太感冒。虽说张学颜对这商道有点不怎么感冒,但商人给山西及现在的辽宁所带来的改变张学颜却是看在眼而铭感于心!这也使得张学颜对张朝的一些所作所为表示理解亦或者变相的支持。

    。。。。。。。。

    这些天作为内阁首辅的高拱有点头大,刚刚平息了金州卫事件;令高拱稍感空闲去思考大明皇朝的前途究竟该去往何处。可不想这安庆又生出军变之事。

    至于此次的安庆军变的前因后果因安庆指挥使张志学等军士怨恨安庆知府查志隆。事出之因便是因粮饷问题。作为地方部队前往驻地支取粮饷,这本是大明的定制。但这安庆知府查志隆却在军粮上做手脚。

    那日又到了这个月去往府衙支取粮饷的日子,而张志学因受不了查志隆的盘剥而借着支取粮饷的时机带着四百名军士包围了安庆知府衙门,欲杀了查志隆。就这事闹得安庆可谓是士民汹汹。事情很快便上奏到朝中,高拱很快便做出了处理,将查志隆与张志学等等一干主犯给罢官下狱。

    而高拱借这个机会给朱载垕上书奏陈:今后两京官陛迁外任以疾乞休者,俱予致仕,不许病愈起用。有规避者即降级改用,敢违抗不赴者除名闲住。外官称病乞休者,必其事情迫切,始为代请。其奏荐起用病愈官员,须由抚按官考核裁酌,不得徇私滥举。对于高拱的奏疏朱载垕当即表示了允准。如此大明京官外调致仕之例的制定便开始施行!

    而此时高拱正看着南京湖广道试监察御史陈堂的奏疏:国初,十年大造黄册,凡户口、田赋、事役新旧登耗之数,皆如实登记。沿袭至今,奸吏那移,豪强影射,弊病不可胜数。黄册掌握在里胥手中,任其增减,钱粮完欠,差役轻重,户口消长,皆与事实不符。故今征钱粮,编徭役,有司都以白册为重。凡人丁事产,皆照白册攒造,黄册已成虚文。故奏请重黄册而轻白册也。参奏庶册籍清,赋役可均部覆!

    对陈堂所奏请之事,高拱很是重视因为这关系到自己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此时他的深感到张朝过往之言很是说明了一些问题。为了抓住此番难得的外和而内稳之际,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眼下大明朝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陈堂所奏之事便是当下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赋役黄册,是大明朝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黄册一般都是分为四册,分别放置在户部,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因送户部的册子表面用黄纸,所以叫“黄册”或“户口黄册”。是大明朝廷向广大民众征收徭役赋税的重要依据黄册,因此又被称之“赋役黄册”。明初黄册的编造,奠定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加强了对户口的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册制度开始出现了种种问题,便出现了陈堂在奏疏中所言的种种社会问题。

    黄册制度在孝宗之后已败坏。而现在的地方官吏为了解决赋税问题都得根据需要编造白册,而现在摆在高拱的面前的问题是再造黄册,还是向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解决当前大明所面临的财政危机。而这时嘉靖朝的内阁辅臣桂萼所提出的“一条鞭法”进入了高拱的视线之内。

    桂萼与张璁一样都是靠大礼仪发家并入阁为相,与张璁一样桂萼也不是一群只会溜须拍马之辈。桂萼改吏部左侍郎,旋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而明朝以尚书之职兼学士自桂萼始。没有过多久桂萼虽被调离内阁,但在朱厚熜的支持下出任吏部尚书,并获朱厚熜所赐银章两枚,文曰“忠诚静慎”、“绳愆匡违”,和其他内阁辅臣一样,桂萼获得了密疏言事的特殊权利。由此可见世宗对桂萼的倚重!

    嘉靖八年,桂萼再次入阁;桂萼执政后,为了实现自己多年以来的政治抱负,革除当下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积极主张均平赋役和清丈土地。因桂萼曾经在地方上为官多年,因此熟知当下民情。经过多年的地方工作经验桂萼清楚基层的赋役之法,看到了业已推行的均徭法和十段册法的局限性和弊端。

    在再次入阁第二年便向世宗进呈《任民考》疏,提出取消照黄册派定年份轮役的老办法,改以一省之丁粮供一省之役。而时户部尚书梁材根据桂萼的建议,规定了新的赋役征法:“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而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行。”根据桂萼的意见颁布的赋役征法奠定了“一条鞭法”的基本原则。

    但因桂萼的再次入阁,与当时的内阁首辅张璁在一些问题上的意见相左,使得曾经在“大礼仪”中密切合作的战友最终走向终结。之后遭到夏言的攻击,之后因处理王守仁之学说时彻底得罪了王守仁的弟子。而王守仁的弟子中也有很多议礼出身的大臣,借此向桂萼展开的攻击。嘉靖十年,顶不住的桂萼便向朱厚熜提出致仕;八月桂萼便离世了。如此,他提出来的改革计划便人亡而政消;虽中间有人提起这“一条鞭法”,但都为被大明朝廷所正式颁布为法在全国推行。

    就在高拱关注这“一条鞭法”的时候,这内阁中还有其他人此时也在研究这桂萼提出的“一条鞭法”!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新明一五六七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新明一五六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新明一五六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新明一五六七》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