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屈辱(3)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宋之光第331章:屈辱(3)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郑爽全副武装地行进在293辆囚车前面,倏尔似又想起什么事情;策马折返回去。

    5000人的大宋右厢忠勇军看见自己的主帅,向他投来敬佩的眼光。

    郑爽向将士们挥舞着双手,打马来到武威跟前。

    武威、郎震、巴四、侯方四个大内高手此时驱马走在一起。

    武威是大宋右厢忠勇军飞龙军的军都指挥使。

    郎震是大宋右厢忠勇军飞鹰军的军都指挥使。

    巴四是大宋右厢忠勇军飞熊军的军都指挥使。

    侯方是大宋右厢忠勇军飞豹军的军都指挥使。

    大宋右厢忠勇军的飞龙、飞鹰、飞熊、飞豹和铁鹘军有战马7000乘,骑兵6000;步兵5000,勤杂兵1000.

    赶来太行山设伏前,郑爽让魏延和冷冰霜率领铁鹘军14个战队和部分机械手赶去黎阳津阻击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的后续大军。

    让秦始皇率领3000特种步兵守住白马津防止辽军度过黄河,自己只带5000兵士赶来太行山。

    现在5000兵士完成了对萧挞凛锡尼铁骑的合围,生擒萧挞凛一下的将士293人押回汴梁献俘,有1000兵士足够;便打算抽出4000兵士支援黎阳津的魏延。

    郑爽估摸魏延、薛世三、冷冰霜三人率领的铁鹘军14个战队已经跟萧太后的后续部队接上火。

    魏延一定采取的是坚守防御战术,于是对四个军都指挥使武威、郎震、巴四、侯方道:“四位将军请下马,本帅有要事吩咐!”

    武威、郎震、巴四、侯方四人下了马簇拥道郑爽跟前。

    郑爽开门见山道:“我们在太行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现在要将契丹鞑子押解回京城向皇上献俘;有1000人护送足矣,本帅打算让尔等四人各率一千人马前去支援魏延老将军;不知四位将军意下如何?”

    武威、郎震、巴四、侯方四人一齐躬身施礼,异口同声道:“末将听候元帅差遣!”

    郑爽让武威四人带着四千人马赶往黎阳津,武威四人和四千人马离去后;郑爽回头再看押送293辆牛车的兵士,见他们一个个身强力壮,精神饱满;心中不禁暗暗高兴。

    郑爽被宋真宗钦命为骠骑将军,大宋右厢忠勇军大元帅后;在宰相毕士安、寇准的陪同下前往京城的禁军营房遴选将士。

    将军的遴选郑爽采取的是设擂台打擂的方式,而对兵士的遴选;完全遵循的是宋太祖的“兵样法”。

    所谓兵样法,就是按照本人的身高、武艺遴选兵勇。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富庶,文化空前繁荣的王朝;也是第一个全面实行募兵制的朝代。

    宋朝的募兵制与秦汉时期的征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大相径庭;是指军队士兵从民间招募而来,由朝廷统一发放军饷和福利待遇;属于雇佣兵的性质。

    既然是从民间招募,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遴选规则;作为招募士兵的考核标准。

    宋朝征兵主要分为测量身高体重,查看行为举止;辨别视力强弱三个步骤。

    全部合格者则在脸上刺字,标识军号,然后发放军饷、军装,编入军籍。

    因为要在脸上刺字,因此招募也被称为招刺——郑爽是在军营遴选兵士,不存在给脸上刺字这一残酷的烙印。

    郑爽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即便从民间招募兵士他也不会实行刺字这一留作标记的“酷刑”。

    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兵役制度中都没有刺字环节,宋朝却有;这是沿袭了朱温的做法

    给兵士脸上刺字始于朱温这个蛇心豺性的恶魔。

    一听朱温这个名字,大家不约而同地就会想起“猪瘟”;猪瘟袭来时农家院内的仔猪就会死一片,朱温是瘟神,在华夏历史上臭名昭著。

    朱温从小便是一个流氓无赖坏东西,靠投机钻营混入黄巢的起义部队却背叛起义军投降了唐朝;成为嗜杀成性的魔鬼。

    朱温荒淫无耻,把自己几个儿子的媳妇召唤到自己身边侍寝;几个儿子的媳妇被老公公召唤不觉为耻反而为荣。

    因为朱温对那个儿子的媳妇宠爱,那个儿子就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朱温厚颜无耻地对待儿子,儿子对付他的办法也只能用武力;后来这家伙被亲生之子朱友珪诛杀,也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朱温这个王八犊子本投降唐军后坏事干尽,杀了唐昭宗李晔以及唐哀宗李柷;唐昭宗的其他九个儿子全被这厮送上西天,英武皇帝李世民的后代被无赖朱温如此欺负天理不容。

    朱温不禁虐待皇上,对唐朝的宦官也是赶尽杀绝;唐朝大臣衣冠之流几十人杀死后尸体投进黄河,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白马之祸”。

    朱温还干了一件天人共怒的匪事,将十三朝古都长安拆除一空;木料通过渭水运往开封后,竟然一把火将城池焚毁。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士兵逃亡现象非常严重,朱温为了保证自己的部队满圆;下令在士兵脸上刺上军号做为识别标记。

    朱温给兵士脸上打印记的办法竟然得到赵匡胤的继承,这是令人遗憾的事。

    宋朝征兵以路(类似于后世的省)为单位,由长吏、都监负责招募兵士。

    宋太祖赵匡胤是职业军人出身,对士兵的身高尤为重视;他挑选军中精壮士兵作为“兵样”派赴各地,要求按照“兵样”来遴选兵源。

    后来觉得挑选“兵样”派赴各地的做法过于繁琐,改为用木头标记尺寸,称为“等长仗”,用来测量应募兵源的身高。

    现代征兵制度中男兵的入伍身高是160cm,但宋朝对士兵身高的要求却更高。

    宋朝对男兵的身高要求是:五尺八寸(约180cm)以上為上等,五尺五寸(约170cm)以上為合格;低于170cm的需要加試挽弓的力道——低一二寸令射八斗力弓,低三寸令射九斗力弓——用力道弥补身高的不足。

    视力强弱要求:出指二十步,掩一目试之,左右各五占数为见物。

    行为举止要求:先阅走跃、上下马。

    可见,宋朝征兵要求丝毫不亚于现代征兵条件。

    宋朝军队分为禁军,厢军,蕃兵和乡兵四种类型,其中禁军是朝廷正规军;担负护卫京师和出征作战的职责,享受着丰厚的福利待遇。

    厢军作为地方军,不仅福利待遇远不如禁军而且要承担筑城修路,架桥运输等杂役工作。

    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内总于侍卫司。一军之额,有分隶数州者,或一州之管兼屯数州者,在京诸司之额五,隶宣徽院,以分给畜牧缮修之役,而诸州则各以其事属焉。

    宋朝军队实行拣选制度,每年春秋两季按身材高矮挑选符合要求者进行技能考核。

    宋真宗时期,身高在五尺五寸(约171cm)到五尺八寸(约180cm)的厢军士兵分成五等进行技能考核,合格者可由厢军升为禁军。

    宋仁宗时期,对身高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必须达到五尺七寸(约178cm)以上的厢军士兵才有资格参加考核,从而补入禁军。

    对于厢军士兵来说,身高这个核心条件成为升入禁军道路上的拦路虎;毕竟拉弓射箭这些技能考核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来弥补,而身高却是先天因素。

    通过拣选制度,禁军集全国之精锐护卫京师,以备征戍;厢军承担杂役,无征战之责,战斗力大为下降。

    如同现代社会对身高一米七以下的男性视为“三级伤残”,宋朝军队对士兵的身高非常注重;不仅会影响晋级升迁,而且直接关系到福利待遇。

    据《宋史》记载,身高五尺二寸(约162cm)以下的士兵不给奉钱(军饷),五尺二寸(约162cm)以上到五尺八寸(约180cm)的士兵分为21个等级,发放二百文到一千文不等的奉钱。

    嘉祐二年复定等仗,自上四军至武肃、忠靖皆五尺已上,差以寸分而视其奉钱。

    奉钱一千者以五尺八寸、七寸、三寸为三等。

    奉钱七百者,以五尺七寸、六寸、五寸为三等。

    奉钱五百者,以五尺六寸、五寸五分为三等。

    奉钱四百者,以五尺五寸、四寸五分为二等。

    奉钱三百者,以五尺五寸、四寸五分、四寸、三寸、二寸为六等。

    奉钱二百者,以五尺四寸、三寸五分、三寸、二寸为四等。

    不给奉钱者,以五尺二寸或下五寸七指、八指为等。

    宋朝以兵士的身高发给奉钱,达不到要求的不给奉钱;这种混账政策的制定者不知出自何人之手,难道要让身材低矮的兵士喝西北风不成?

    倘若宋朝按照这个标准遴选官员,那么王钦若一定不够资格;因为他身材矮小脖子上还长着瘿呱呱,可这厮却做到枢密使,参知政事;后来靠拍马溜须做了宰相。

    宋朝士兵的招募范围包括本土乡民,营伍子弟,受灾饥民和充军罪犯,其中各地饥民是军队士兵的重要来源之一。

    饥民是历代统治者极为关注的群体,通常做法是调集粮食,设立粥棚来赈济饥民。

    宋朝却独树一帜,以“募兵代赈”的方式将饥民中的青壮年征召入伍,这样可以确保不发生大规模的民变,有利于社会稳定。

    军队的组织性最强,有专门的营房和军官统领,把饥民组织成军队,用严苛的军法进行约束,不失为一个防止饥民作乱的良好途径,“而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矣。”

    当然再完美的制度也存在漏洞,尽管宋朝的募兵制非常先进;却难免也会出现差错。

    北宋中期,由于对西夏大举用兵,造成无兵可募的窘境;为了保证兵源供应出现了抓民为兵的现象。

    这样匆匆组建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

    宋徽宗时期金兵大举进犯,由于军纪管控不严;新募军队竟然出现杀死军官犯上作乱的不法情事。

    宋朝的募兵制度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由此形成了华夏历史上一种新的兵役制度。

    募兵制对遴选士兵的标准是合理的,某些标准甚至比现代征兵条件还要苛刻,是古代军队遴选士兵的一大创举。

    问题是赵匡胤制定的“兵样法”遴选出来的兵士在对辽、对夏、对金的战斗中竟是败多胜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训练和将帅的因素。

    郑爽思索着宋朝的兵士招募法,又想到这次太行山伏击战取得的胜利;其主要原因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战略战术。

    而宋军在高粱河和雍熙北伐两场战争中的败北,主要是宋太宗的瞎指挥。

    宋太宗自己制定了一个万阵图,如果能根据实际的敌情灵活应用也不失大家范儿;但宋太宗要求将领每战必照万阵图跟辽军决战,就有点机械老套了……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宋之光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宋之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宋之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宋之光》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