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年少张狂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大秦命运第63章 年少张狂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秦国,咸阳宫书房。

    聊完闲事,秦王嬴政和都尉蒙毅又把精力放在对付匈奴的身上了。

    “匈奴避而不战,我军总不能劳师远征,跋涉万里,追逐匈奴人吧。该如何是好?”秦王嬴政暂时放下了儿女私情,一心扑在秦国大业上。

    “先易后难,如果秦国全力对付北方游牧部落,就没有机会东出函谷关,一统天下!大王,不妨收缩边线,迁移人口,这样匈奴屡次讨不得便宜,也只好龟缩在草原。等我们解决了东方六国,再来对付狡猾的北方游牧部落。”蒙毅苦口婆心地劝解道。

    “晋文公退避三舍挫楚军,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寡人一定要效仿先贤,做出一番大事业。”秦王嬴政终于下定了决心。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于城濮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 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公元前632年4月1日(愚人节?),春秋历史上第一场争霸战爆发。骄傲自负的楚帅成得臣不顾楚王的反对,率领楚、郑、许、陈、蔡五国联军,气势汹汹,有如暴风骤雨般一路北上,寻找晋、齐、秦、宋四国联军主力决战,双方在曹都陶丘附近摆开阵势,战争一触即发。这是“华夏”与“蛮夷”自春秋时代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正面对决,卷入战争的国家,共计至少有九国军队,兵力超过二十余万,战车超过两千乘。在此之前的大战,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宣王伐夷,也最多只有数万人而已。但这一次,整个中华大地上几乎所有的中等级别以上的诸侯国,全都参战了!天下霸业的归属,就在此一战!然而眼看双方就要大打出手,晋、齐、秦、宋四国联军突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撤退了,而且一退就是足足九十里。这次撤退,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古代计量,一“舍”为三十里地。)按照晋文公的说法,他这次撤退,为的是给楚成王面子,毕竟当年人家在自己落魄的时候收留过自己,自己也曾答应过以这种方式报恩。而且,他未打先退,就好像武林高手对决时让对方三招一样,既显得自己有气度,又赚足了道义的上风。

    对于这次撤退,晋军统帅先轸举双手双脚赞成,不过他倒不是为了道义,而是由于军事方面的考量:楚国人劳师远征,疲惫不堪,让他们再多跑90里,岂不更妙?其次,按照周礼,晋退让三舍,楚若还要以臣(成得臣)追君(晋文公),乃大为失礼,此必将激怒华夏联军的军心。并且,避开楚军锋锐,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形决战;还可以接近本土,缩短补给路线,所谓一退得先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公元前237年在开始灭国大战之前,秦王嬴政对军队做了一次大规模校阅。战国时期校阅军队都是报职位和姓名的,秦王又额外加了一项就是年龄。首先就是:假上将军王翦49岁(注:假上将军就是代理上将军的意思),随后依次是:

    假上将军蒙恬,28岁(注:秦军当时设有两位上将军);

    国尉承蒙毅,24岁。(注:国尉承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前将军杨端和,30岁;前军主将王贲,26岁;

    弓弩营主将冯去疾,28岁;右军主将冯劫,28岁;

    左军主将李信,29岁;后军主将赵佗,30岁;

    飞骑英主将羌瘣(lěi),29岁;铁骑营主将辛胜,28岁;

    材官将军章邯,29岁;水军营主将杜赫,27岁;军器营主将召平,30岁;

    辎重营主将马兴,31岁;(说明:各军主将的年龄会与实际有稍微偏差,但大体年龄基本如此)

    诸将报名完毕之后,秦王不禁感慨万千,如此一只年轻的队伍,何愁天下不能一统,何愁天下不能熄灭刀兵,自先祖秦惠文王开始,秦人便将一统天下的大任为己任,还天下一个太平,还天下苍生一份平静,这等历史的辉煌注定由我等来书写。此次阅兵之后,秦王嬴政更加坚信秦军可以承担起定鼎天下的重担,结束这纷扰割据的战乱年代,遂更加坚定了统一天下的决心,随后就着手准备灭国大战了。

    在秦国准备展开灭国大战的前几年,秦军通过裁撤病残老弱,保留了绝对精锐的秦军士兵且核心军官也都十分年轻,这也体现了秦军用人看中的绝对是才能而不是资历,充分说明了秦军制度的优越性和积极性。而同一时期的其它国家的军事主官是没有这种现象的,什么出身、资历、威望等一些因素都影响者职位,魏国就是非常典型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秦军扫平六国,一统中原,想必也在情理之中。

    秦王嬴政在一统江山之路上,靠的就是军事硬实力和权谋软实力,软硬兼施将天下收入囊中,然而军事硬实力的背后,有六员著名大将为此奔波卖命立下汗马功劳,分别是王翦、 蒙恬、 王贲、 蒙毅、内史韩腾、李信。

    秦王嬴政重用年轻将领,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全军士气,鼓励大家多杀敌建功,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效忠于自己的军事班底。

    人不张狂枉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

    霍去病,西汉战神名将。17岁为冠军候,19岁为骠骑将军,卫青的亲外甥,17岁从征,24岁病亡,短暂一生未尝败绩,战功无数!南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抒怀: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封狼居胥”就是典出霍去病,此为霍去病征战生涯的巅峰,也是之后中国古代武将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耀!

    当霍去病刚年满十八岁之时,汉武帝再次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汉武帝再次派遣卫青去打仗,年少的霍去病,初生牛犊不怕虎,愣是要着急上战场,便奏请汉武帝自己要上战场的决心。汉武帝很是欣赏年轻的霍去病,看他年少勇猛,胆识过人,便也想着磨砺他一下,就遂了他的请命。让他做了,骠姚校尉,让卫青亲自挑选了八百个精兵,交给霍去病来指挥。

    霍去病带领着他的部下一路向北骑马过去,义无反顾,英勇如虎,不畏道路久远和险阻。霍去病率军发现匈奴营地后,首当其冲,第一个杀入匈奴的营帐,八百骑兵见状,顿时士气大振,跟着勇猛起来,个个奋力杀敌,英勇向前。跟着霍去病,一路杀敌。最后把匈奴杀得片甲不留,四下逃离。杀完匈奴后,便返回与卫青汇合。因为有霍去病的带领下,八百骑兵发挥了他们最大的作用,在这次与匈奴的博弈当中,年少的霍去病就立功首位,以少胜多,仅凭八百骑兵便杀了匈奴两千多人,几乎是以一敌二。在这场战役中,霍去病不仅获得了胜利,还斩杀了匈奴的重要首领,重创了匈奴。因为霍去病出奇招,勇夺冠军,就封他为冠军候,汉武帝对霍去病大大赞扬,并且赏赐了他许多珍宝。

    霍去病,最大的成就就是,这一生四次出兵攻打匈奴,在这四次战役当中,共接近杀敌有十一余万人,匈奴听闻都变得闻风丧胆。霍去病,是个典型的多做事少说话的性格,虽然他平日里说话甚少,但只要上了战场,便开始显示出他凶狠的一面,对待匈奴从不手下留情,汹涌无比,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着实使人佩服。拥有着打仗的天资。汉武帝为了使他的军事水平得到更高的提升,曾经劝解他要学习孙子兵法,他回答说,我在打仗时,需要时刻运筹帷幄,时刻警醒,为什么非得要遵循古法呢?在战场上,他没有拘泥那些古人的兵法,而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审时度势,随着局势改变而改变。最后使他能够在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为了为后人称颂的一代名将。

    秦王嬴政同样拥有了一群热血的年轻将领,这些“初生牛犊”会带给他怎样的惊喜呢?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大秦命运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秦命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秦命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秦命运》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