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新明一五六七第271章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对于粱愈与王国光在写给自己的奏折中所言之事,朱载垕早已通过锦衣卫做了详细的了解了。虽然,奏折中的一些细节与锦衣卫所上报的事实有些出入;但也不能责问粱愈与王国光,毕竟他们的手段与自己所能动用的资源那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而对汾州两位王爷在汾州案中作用也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过多纠结!虽说是一笔带过但也能给众朝臣来一次心灵上的冲击。

    朱载垕挥了挥手示意高拱不必在读,枉正见状去到高拱的身边将粱愈与王国光的奏疏接过之后;回到朱载垕的身旁恭敬地将奏疏交给了朱载垕。朱载垕转手将奏疏放在龙案之上起身言道:“自严嵩当政以来吏政败坏到了今日已呈现出积重难返之势。朕相信当下各级府衙,也不乏像汾州知府及荣河知县这样的官员。按高首辅之言,吏政之坏首推坏法!今日通过这一桩桩血案可以清楚看楚当下吏治是怎么样的,而民众又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吏政乃国政之首,官不为官,何以治理天下呢?为此,朕决心对官场进行一次整治;不知诸位爱卿可有什么意见呢?”

    作为内阁首辅,又分管吏部的高拱自然是第一位出列开口言事的大臣;“回皇上,臣下有事要言。对于当下吏治所表现出的最为突出的弊端便是用人制度。选官用人,只论资历。出诸科甲则群向之,甚至以罪为功;非出诸科甲则群抑之,甚至以功为罪。常使多助者昂,寡助者低。昂者志骄,每袭取而鲜实,低者多羡堕而恬污!俗重甲科,其非出诸甲科之者,礼待既轻,前路又狭,既多堕沮。而所谓甲科者,又多轻薄,视民如草菅,任情残虐。其间有称善宦者,亦民事未谙,不过饰虚文以媚上,为急政以循名,勉习时套以规进取而实政之及民鲜矣!不破除这些弊端,则吏治不兴也;更乃法治也!”

    对于高拱说了这么,张朝也就听明白了前面几句和后面几句。面对朱载垕的问话,张朝也只能搪塞道:“回禀父皇!儿臣初入官场,对这官场之事还不甚了解。正所谓没有真正调查和了解过的事情那就没有发言权。故,儿臣就站在这里学习学习就好!还请诸位大人们,各抒己见为找到一条确实可行的吏治改革之路而畅所欲言!”

    在众大臣的攻讦的言论中张朝与朱载垕都选择了沉默,一个坐在龙椅之上看着群臣的攻讦,一个站在一边看着大臣们的激辩。不过张朝也听出了些门道,按张朝自己在写的总结明中后期特别是嘉靖当朝之后,二十年不朝之际,这吏治之败坏所呈现的东西简直就是有一种积重难返之势。难怪后世言论不是张居正改革给明朝回光返照一把,明朝不出万历就得玩完!想到这里张朝转眼看了张居正一眼,而此时他正在对流于形式的官员考核之制做着陈述!而这时,张朝心里冒出一个名词:“考成法!考成法不是张居正变法的主要内容吗?”于是张朝着重听了一耳朵!

    张居正道:“对于官吏的科考自古有之,《尚书》所载,尧舜治理天下,对天下诸侯百官实行的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周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相继建立起‘上计’的官员考核制度,其主要是对已经县府化的地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到了汉武时期,武帝创新设立了监察制度,由十三道刺史,按六条规定,对天下郡国长官进行定期考核。元帝时期,更是颁布了《考功课吏法》。之后的历朝历代都颁布了对官吏政绩的考核法令。魏明帝时期的《都官考课》,贞观年间的《考课之法》;到了宋代,对官吏考课更加重视,考核官吏的制度被称之为‘磨勘’制度;不仅如此宋代还设立有考课院来专门对官吏进行考课!由此可见,先朝诸代对于官吏的考核都十分重视;并建立有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

    “时至今日,考核之制,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本质而渐渐流于形式。止有升而无黜是考绩黜幽之典废,此考察所以不能无弊也。然法不能无弊而行之既久,其弊不可胜言。乃遂袭故套无复置议者,此士风日败而治理所不兴也!”

    见朱载垕再次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张朝觉得如果再不说点什么今天这朝议怕是过不去了。张朝看了看自己的笔记本,此时也记叙了满满的几页纸了。为了不辜负朱载垕的期许张朝走了出来给朱载垕见礼之后言道:“诸位大臣之言,本王也听了不少;但儿臣曾与父皇言说过,儿臣对官场之事不胜了解;故不敢多言。今日听了诸位大臣之言,儿臣也颇有所得。自高祖驱除北虏,复我中华。时至今日也两百年有余了。经过两百年的历程,社会的风气也发着变化。原来朴素的官场风气渐渐变成注重形式而不求实效的浮夸风气中趋于腐朽。而对于官员的考核之制也变成流于形式不注重本质了。考核制度本是激励官员勤政廉洁的一种手段,然而到了今日这种制度已经发展一种形式,一种套路,甚至成为了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的工具。故是时候建立全新的官员考核制度,以满足新形式下我大明的发展之需!”

    朱载垕听完张朝这话,想起了张朝那个三百年理论;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赶紧询问道:“不知王儿可有什么意见!”

    张朝摇了摇头道:“回父皇!这您还是听听诸位大臣的意见吧!”

    朱载垕没有再言什么,而是转眼看了一眼枉正;道:“朕有些累了!退朝吧!明日早朝再议汾州知府等人的案子!”

    随着枉正的一声退朝,满朝文武山呼“万岁”之后;朱载垕消失在众大臣的面前!几位臣工便围到一起猜测这朱载垕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原本今日商议的事情要推到明日再议,而今日却谈论什么官员的考核之事。这怎么想也不是什么好兆头呀!靠混吃等饷的官吏恐怕是要被致仕一大片。

    就今日朝议之事商量完毕之后,韩楫笑颜而道:“诸位,我听说王爷在京城开了一间奇缘斋;等一会儿,可有兴趣去尝尝那麻辣火锅!”

    陆树德笑道:“韩兄好兴致!不知韩兄请客否!在下可是久闻这太原奇缘斋的美食了,就是不能前往一品其味呀!”

    韩楫笑道:“在下倒是有幸去往太原不仅吃了这奇缘斋的美食,还有幸参加了一次酒会!”

    陆树德一听韩楫这话,眼睛瞪着跟一对铜铃那般大;满面惊异和羡慕的神色道:“你说你参加过晋王的酒会,就是上次在王府组织那种酒会吗?”

    见韩楫骄傲的神情,陆树德一脸黯然地说道:“韩兄真是好运气呀!我上次怎么就没有赶上去太原呢?等到了京城这次,一大票达官显贵早已将王府的门坎踏断;尤其是你我这样的官员可以参加的呢?虽无缘酒会,但这奇缘斋的美食还是得去享用一次!”

    而这时,刚刚升任吏部左侍郎的张四维听闻韩楫与陆树德在谈论张朝;因其弟弟张四教与张朝有生意上的往来。故张四维对张朝的消息一直都很留意。而张四维可谓是高拱的得意门生,隆庆三年高拱回京在朱载垕的支持下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出任内阁阁臣!旋即破格提拔张四维为翰林院学士,转而又升任吏部右侍郎,参与朝政。之后在把汗那吉来降时整个朝廷百官朝议纷纷,相持不决。张四维竭力支持高拱、张居正同鞑靼首领俺答和好的主张,遂使和议成功,边民通商贸易,发展经济。高拱重其才,旋转升他为吏部左侍郎。当然,他的家族在之后的互市中可谓是获利匪浅;为此,他弟弟张四教也给张朝进贡不不少钱财。

    张四维听了陆树德与韩楫的谈话,笑道:“你们在谈论京城新开张的那奇缘斋!关于奇缘斋的美食我倒是听家弟常常在耳边念叨,说哪里的美食如何如何美味,如何如何包罗万象。就是一直没有机会回山西去到太原去看看常常哪里的美食。听你们刚刚之言,这奇缘斋来京城开店了!那我倒想去看看,不如今日我请二位!”

    一听这话,韩楫与陆树德赶紧见礼谢过左侍郎大人!

    既然,陆树德、韩楫已经张四维都是高拱的学生;三人聚餐自然没有忘记他们的恩师。而高拱也因为今天朝会之事,搞得有点头疼;也需要自我放松一下。于是便答应三人一道去往奇缘斋用餐!

    作为四人中唯一去过太原奇缘斋的韩楫自然要给其他三人描绘一番太原奇缘斋的高端大气上档次,高调奢华有内涵。近十丈的总高,全景式落地窗;坐于二楼便能总览太原的全景。在韩楫的描绘中奇缘斋就是人间仙境一般;此处只因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瞅!

    四人步行来到一处大宅,看了牌匾高拱好奇询问道:“你们可知这‘兴华社’是做什么的呢?”

    三人听闻高拱的问话,转眼向不远处的那座三进院的大宅望去;只见门头上赫然挂着“興華社”三個字!陸樹德笑道:“對於這‘興華社’學生到是做了些了解!就是一个刊印书籍的地方。想必二位都看过那本被称为《故事会》的期刊吧!就是这里刊印的!”

    高拱一脸惊疑地看着陆树德道:“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故事会》不应该是在太原刊印的吗?怎么现在转到京师来呢?”

    韩楫笑着解释道:“这《故事会》本来就是王爷出钱刊印他写的故事而创立的一种期刊。现在既然王爷身在京城,这《故事会》也自然迁到京城来了!为了方便刊印而已!”

    陆树德笑道:“现在时间还早,不如我们进去瞧瞧如何?”

    高拱看了看那紧闭的大红漆门,摇了摇头道:“还是算了吧!等下次有机会再来吧!”

    看高拱等人走进了奇缘斋,张晋终于明白张朝为何要在京城开这么一家奇缘斋了;等戏院筹备妥当,到那时京城的达官显贵还不赶着趟来吗?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新明一五六七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新明一五六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新明一五六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新明一五六七》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