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海漕之论(上)



苦读书推荐各位书友阅读:新明一五六七第278章 海漕之论(上)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国家财赋仰给东南,漕粮不至,则京师坐困。然漕河甚可虑,年年淤塞,年年修筑,为功促迫,劳费既多,又不的当,而挽运犹阻,此其一也,且一衣带水。筑之甚难,决之甚易;通之甚难,塞之甚易;意外之防,尤不可忽,此又其一也。每念此至深,乃计通海运。非前元置海洋中运也,乃边海一道商贩私往来这。自淮直达京师。一风之便,数日可至。既不患于迟延,而较诸漕河挽运,且省无穷之力。况海运既通,则草漕河可安心修筑,不至迫促而罔功。奏功之后,二路并运,脱有一路之阻,亦自有一路之通,京师可以坐俟无忧。且国计既不专持漕河,则意外之防可弭。所以谋伐者即此,而在万年之计也!”

    听完高拱之言,朱载垕看着高拱道:“首辅大人所提的漕运与海运并重此乃良策也!不知诸位对此有何看法呢?”

    看着朱载垕一直在给自己提示,让自己开口言事的张朝选择避开朱载垕投来的目光;而选择沉默,他想先听听张居正这个反对派的大佬对高拱刚刚所言之策会提出什么样的反对的理由!

    对于海运之策,张居正表面上是赞同恢复海运;但与高拱的激进相比张居正对海运之策则做了很大的保留。张居正对海运之策表现得更加谨慎;见高拱一番长篇大论之后,张居正出列说出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语:“海运之策,亦不得已而思其次者,尚须淮商直达天津,风洋无阻,乃可图之。臣下不是反对海运,只是忧虑海禁一驰,他日更有可忧者耳!”

    听闻张居正此话,高拱在心里笑了;开海禁乃隆庆元年便已经开始实行的政策,虽说这是朱载垕打的擦边球,但也是皇上钦定之策;再说,前几日晋王还在朝堂之上大谈开海禁;甚至不惜去触皇上的底线推荐官员前往广东去主持试行开海禁之事。张居正现在冒出来谈什么海运将增大禁海之策的风险,你这不是自己找没趣吗?

    张居正说出这话也着实令张朝感到意外,因为在张朝的过往的知识点中张居正应该是一位思想开明之人;不然怎么能主持万历的改革呢?但就是论事,在开海运一事中张居正的表现令张朝感到意外和不解。张居正反对开凿胶莱运河这张朝可以理解,因为在当下的技术水平也只能靠人力去死扛方能开凿出一条运河;于当下的社会情况及大明朝当下的国力所不能及之事。但这海运之事,古今皆有之事;更何况现在还是大航海的时代。

    张朝接收到朱载垕的信号,出列给朱载垕见礼之后;转身看着众臣工道:“父皇!儿臣初入朝堂,对朝中之事也不甚了解。故儿臣也不好妄议朝政,儿臣就从我所知道所擅长的方面来谈谈这漕运及海运!”

    “众所都知漕运对于我大明的重要性,自南北之后,汉人南迁江南开发之后;这江南便取代了关中成为历朝历代的粮食及赋税中心。为了将江南之地的粮食赋税运往国家的政治中心及抗击外族的所需的军需消耗;历朝历代都有开凿运河及维护运河的传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水运比陆运的效费比更低,用更少时间得到更多的输送!”

    “到了我大明特别是成祖迁都北京漕运对于我大明显得更加重要!而大明的漕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高祖北伐保证军粮的运输。第二个阶段成祖至宣宗支运阶段。而何为支运?想来诸位都有所了解,‘支运’就是以次递运,每年四次,可向京师输送三百余万石粮食。但由于路途遥远,而且百姓没有军队那样强的组织纪律性;在宣德六年,因巡河御史上书言:‘江南民运粮诸仓,往返一年有余,耽误务农。故令民将粮运至淮安、瓜州等地交兑于卫所。之后由卫所军官运载至北方,给与民众路费耗米,则军民两便!’至此支运之法被废,兑运法开始施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运在漕运的比例越来越低;到成化年间,朝廷开始推行由军官全权负责漕粮运输的长运并一直沿用至今!”

    张朝笑道:“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告知诸位同僚这漕运对于我大明的重要性。但凡是都其两面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漕运也有其利有其弊,利我想诸位比我知道得都多;我就来着重谈谈你们不愿意谈的弊。”

    “其一,耗费巨大。漕运是我大明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保证京畿及东北西北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虽说现在漕运基本上是有军队负责,国家承担费用。但这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这些钱间接也是由农民承担,如此便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如此便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其二,官员腐败。一些掌管着治河的官吏一方面向朝廷伸手要钱,另一方面打着治理河道的幌子向民众要钱。克扣民众的粮饷与贪污挪用治河费用成为这些治河官员们的中饱私囊的手段。其三,忽视其他水利工程的整修和新建。由于漕运对于大明这样定都北京的皇朝太过重要,故朝廷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漕河治理而忽视了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这不仅导致全国各地水灾频发,而且还造成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我要谈的第四点。漕运满足了北方的粮食供给,如此造成了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使得南北农业的发展极其不平衡。这点是我要重点谈的问题。”

    “由于漕运带来的粮食及经济效益,造成了朝廷对南粮北运的过度依赖。因而只重视江南之地的农业发展,而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尤其是对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更是以一种放任自由的态度。如此不仅减少了朝廷的赋税收入,而且加大土地兼并问题。想来诸位都知道我在太原等地实行的新农业耕种法,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给朝廷带来新的税赋收入。由此可见,只要有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将我大明全部变成江南之地也不是梦想!”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漕运正在削弱我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怎么了,诸位不明白吗?作为兵部尚书的谭大人想必是了解的。为了保证漕运的顺利进行,朝廷要抽调大量的军人来进行保障;而这些军人中不仅各地卫所的府军,还有一些边军。而这些军人到最后甚至变成了专职的负责漕运的漕军。不仅加重了军队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在这么放任下去,我大明那支攻必克战必胜的铁军还能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责吗?”

    朱载垕听着张朝的长篇大论,有些昏昏欲睡;但当张朝谈及几个他从未听说的理论之后便打起了精神。关于漕运之事,乃国之大事;每隔一段时间便有人会提出来,亦或者漕河出事,这漕运及海运便也会被人提出。讨论攻讦是比不少的过程,朱载垕可谓是在这些固定的国事中成长起来;对于双方的理由也都相熟于耳!

    但今天张朝的一些理论却是令朱载垕可谓是长了见识,当然长见识的可不只是朱载垕;在站的文武百官也被张朝的一些新的理论给惊醒了!当然也有人认为张朝这些话都是不至一驳的奇谈怪论。特别是那关于水利、粮食的栽种及军队战斗力低下的那些理论;在他们看来这些就是一些奇谈怪论而已也!

    听完一些官员的质问亦或者询问张朝笑了笑道:“是的!投入和回报往往是不成正比的;但没有投入那肯是没有回报的!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而秦始皇在得知了郑国是韩国的间谍还已然坚持让郑国修渠。这是因为郑国渠让八百里秦川得到充足的灌溉,再无荒年。明显让秦国有了征战天下的粮食保证。我在这里说这个古之典籍就是想给诸位说明一个道理。万物生长皆离不开水,合理兴修水利,便能是关中及巴蜀蛮荒之地(在秦朝以前中原诸侯视二地皆为蛮荒之地也)化为天府之国。有了水还不成。得辅以科学的种植技术;即便是在漠南之地也种植出水稻。故,朝廷不因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江南之地在富饶,她也养活不了我大明的全体国民!漕运故好,但其终究不能满足于我大明的发展及京师的用度。任何东西都有个度,水满则溢这个道理我不说!”

    张朝一句“水满则溢”让站在的文武大臣在此寒冬之时也难免惊出一身冷汗,都低着头用眼角的余光看着坐在龙椅上的朱载垕和站在一旁的张朝。此话是张朝说出来的他自然是一副坦然地站在原地,但令众官员大臣们不解地是朱载垕听闻此言居然没有动怒。是皇上没有听懂王爷这话中之意,还是皇上对王爷此言持默许态度呢?这可是直接在说当今皇上治理无能之言,这可是杀头之罪呀!

    (本章完)

    苦读书 www.kudushu.org

如果您中途有事离开,请按CTRL+D键保存当前页面至收藏夹,以便以后接着观看!

上一页 | 新明一五六七 | 下一页 |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新明一五六七》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新明一五六七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新明一五六七》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 点击这里 发表。